就近招工 就近培训 输出 沿海企业搬生产线来黔(图)
发布日期:2024-01-13 11:49:48 文章作者: 新闻中心
金黔在线讯这一两年,福建广东等沿海省市纷纷到我省招民工,如上个月广东6城市102家企业一口气来黔招去8438名农民工。但因为缺乏技术培养和训练,以往农民工去了又走的状况,让企业招到人也笑不起来。最近,黔西南州兴义市在全省率先出现了沿海企业把生产线搬来,招农民工就近培训就近输出的新现象,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。
从顺道招人 到搬条生产线日,记者在兴义市找到了从福建莆田来的吴少强,在他的办公楼外正站着几名年轻女孩,一问才知道是从各乡镇赶来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培训的。讲起当初来这里招人的情形,吴少强哈哈大笑,说连劳动部门都以为他是人贩子,不肯给他介绍人,现在劳动部门却是主动来给他招人了。
吴少强是莆田庆盛电子塑胶有限公司股东之一。去年7月他到云南旅游时,遇到塌方,绕道到了兴义,公司总部知道后要他顺道招些工人回去,于是他风尘仆仆地找到当地劳动部门,因为只是出来旅游,他没有带全招工手续,只凭着自己一张嘴介绍情况。劳动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敢相信他,打电话到福建核实了又核实才帮助招了60多名女工。
但一个月后,这60多人就走了40多个,而且因为之前不进行过专门培训,这些工人普遍缺乏时间观念、手脚不灵敏,跟不上进度,收入自然也不高,想走的人更多了。当时吴少强急了,兴义市劳动部门看到输出去的人一个接一个地返回也急了,但到第三个月,一些回家的女工开始陆续回厂上班,吴少强和劳动部门的工作人员才慢慢放心下来。
但这件事却引起了他们反思:没有学过,到车间肯定不能一下子上手,工人情绪肯定稳定不了,能不能把生产线搬到当地,边培训边生产边输出呢?吴少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兴义市劳动局,而这时兴义市劳动局的工作人员也正在为输出的人员不稳定,影响大规模的输出发愁,双方一商量干脆干起来再说。
经过半年多的考察,今年5月底,吴少强带着公司价值两百多万元的一条生产线,在兴义建成了一个专门的电子培训基地并进行正式生产。第一批他们到各个乡镇共招收了一百多人,从总公司请来技术指导,对参训工人进行手把手的培训。经过3个月培训合格后,这些工人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留在这里继续工作,或者选择到福建总厂工作,在这里工资待遇按当地标准执行,每人每月至少五六百元,到福建则按那里的标准执行,每人每月至少七八百元。
在初步尝到了培训前移的甜头后,吴少强又运来了250台针织车,准备进行针织培训。
50多台缝纫机整齐地摆放着,年轻的工人们专注地做着拉链、衣领、袖口……几个福建师傅在里面来回走动,让人以为是到了一个沿海服装厂的生产车间,然而这里只是福建一家服装厂设在兴义市的培训点。
该服装厂的经理刘建忠和记者说,他和其他沿海企业老板一样,最怕春节前后。今年春节前后,单他这个才六百多人的厂子,就走了两百多人,到现在每个月至少需要补充一百人。去年当地政府就鼓励他们走出来招工,但单纯的招工,效果却并不好,有时辛辛苦苦招来的工人干了几天就走了,没有技术、就业观念淡薄成为到厂里务工的外来人员都会存在的问题。他们想到了搬机器到招工地培训的主意,最初他们只想搬几台机子来试试,但到贵州转了一圈后,他们决定搬条生产线过来。
“这里的劳动力资源太丰富了,但这里的人观念也太落后了,外出工作的愿望很低!”刘建忠感叹到。据他介绍,他们今年3月就把机子运来,开始招生,但直到6月中旬才招到188人,而现在只剩下120多人,除了少数几个是因为体检不合格走的外,其他的都是适应不了严格的训练走的。
记者在他们的培训点看到,这里完全是按照正规生产的模式在培训,每个学员必须佩证上岗,一个工序一条线,不能交头接耳,俨然一个生产车间,而他们的课时安排也很全面,包括专业技能、生活常识、劳动保护、普通话、职业道德、就业引导。
眼看再过十多天这批学员就可以输送到厂里了,刘建忠和来这个地方进行培训的6个师傅格外高兴。据他们介绍,当他们到内地带设备培训工人的消息传出后,有不少厂委托他们代为培训,而他们目前已和黔西南州职业技术学院签了一年的培训协议,以后除了给本厂培训工人外,还将给其他厂输送工人。
据兴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肖世权介绍,该市今年率先开始了与沿海企业联手培训输出的新招工模式,目前效果较好。企业到当地培训招工,在政府部门的监督下签订用工协议,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外出务工人员利益受损,也解决了外地企业到内地招工难的问题。他表示他们将继续与更多的公司进行类似的合作。
记者从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也了解到,这种新型的用工模式在省外也极少,我省除了已开始了的兴义市外,其他地州市的一些地方也已开始和沿海公司进行类似的合作洽谈。